关于延安红色文化传播与建设的几点建议

非常感谢延安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的相关领导、老师和志愿者安排组织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延安的短短几天内,我深深地感受到革命圣地人民的热情和历史的深刻。延安人是热情而粗犷的,延安的历史是光荣而沉重的。人的品质是易于我去了解的,而历史的沉重与悠久的红色文化却难以从延安的种种革命旧址、红色旅游中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革命圣地的悲哀。
首先,延安的的确确是中国共产党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是革命者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还是走出这片土地的革命者的伟大成就,都是值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去学习的。换言之,延安拥有非常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积淀。但是就我在延安的几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的体验看,延安这手好牌打得却并不高明。革命旧址内容同质化非常严重,几处旧址的展览、讲解反反复复讲的都是同一群人、同一件事。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者就仅仅从与我同行的同学们的反馈看,这种重复的旅游体验是非常糟糕的,在最初两天的参观之后,我们已经对延安其他的旅游景点不抱太大希望了,已经失去了最初对革命圣地的热情。各个旅游景点通用的是一套旅游讲解、一组旧照片,那么我还有什么必要走遍延安各处的红色景点呢?而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填鸭式的旅游,人的一生能接受几次?我相信大多数游客只会来一次。延安的旅游需要针对不同的景点做出不同的创新和持久的迭代。
而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旅游资源展现方式的匮乏。位于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固然是很好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进行了全面、新旧方式结合的讲述。然而这样的展现实在太少,与之相似的只有中共西北局旧址的纪念馆。其他的旧址,不是钻窑洞就是钻山沟,不是木木地跟团走就是木木地听机械背诵的讲解。其他诸如《延安保育院》、《延安 延安》这样的舞台表演形式,是否又适合当下青年接受?或者说有多少观众没有在看手机?到景点听的讲解不如自己在手机上划拉几下去搜索百科,走遍延安的革命旧址还不如回到中学再学一遍历史课,舞台上的表演在其他的城市也有甚至更好。延安需要拿出不同的、甚至更好的文化建设成果来吸引游客。
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在寻常的旅游之外,还有一些机关单位组织的职员的培训。当然更多就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延安的革命旧址,再在回去之后上网抄一篇所谓的参观感想。与旅游景点同质化截然相反的是这些组织培训的机构的水平、资质参差不齐。对于写出人民群众热爱的文艺作品、振聋发聩的名篇警句,他们在此“学习”的不过就是“知道就行了”。走走形式的培训,使得红色文化建设传播不过是一个笑话。
延安的红色文化亟待新的、更吸引人的展现形式。
在鲁艺旧址,我们得到了“小小讲解员”热情而详细的讲解。这些来自景点周边小学的小朋友在讲解上的表现恐怕比很多其他地方的专职讲解员更好。红色建设从小抓起,这是一个方面。将这种讲解向社会更大的群体开放,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例如日本奈良的一些历史景点就有当地人志愿来讲解的,他们能够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讲述这个景点与他们的城市和历史的关系,甚至还有为此自学外语的老人。我相信延安人民的热情和思想觉悟绝对不会拒绝这样讲述自身与伟大史诗关系的机会。
同时我注意到,延安的革命旧址往往都有中英俄三语的标识,但是我并没有看到多少外国的游客,更不用提外语的讲解了。对于外国人而言,陕西有兵马俑、有秦皇陵,但是恐怕他们不会知道陕西还有曾经的红都延安。延安能否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能否将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当然这是一个更为全面和长久的目标,需要延安的城市建设提高国际化水平。
我特别欣赏的是延安大桥街上延安百货大楼。倒不是说在这里逛街有多开心,而是这里有一家新华书店。这家新华书店有全国少有的红色书店的招牌,有临街几间店面的书架上摆的是与延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定位契合的书籍。并且有舒适的座位供读者阅读。既然是为了培训,不能光讲光辉事迹,更要讲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这样的书店正适合。延安人也爱文艺,炎炎夏日,还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带着外出学习舞蹈、乐器等等。相信更多的读书场所一方面能够满足延安本地人的精神需要,也能接近红色文化建设和传播的目标。红色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几个景点摆文物,几个机构讲满堂灌,更需要学习者自己深入的体会。
时间仓促,我的水平也十分有限,对于延安的观察和思考必然也不够十分深入,希望我的一点拙见可以帮助延安更好的传播和建设红色文化。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