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发布于知乎
我看的原文
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Magic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用户需要什么,Magic公司接单,一对一确定需求,寻找第三方服务平台解决需求。虽然有点不懂这种服务和直接叫女佣或者男仆有什么区别,但是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家搞到线上去了,O2O,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更多需求、做更多事情,另一方面给经济增加了新的发展点。
粗看《国内Magic创业沉浮录》,我的第一感受是:现代人究竟是太忙了还是太懒了还是太菜了,这种举手投足简单的小事情自己都做不好。当然仔细一看完全不是这样。
Magic模式被人发掘出来有它本身的市场需求。不是所有人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可以有条有理地完成一系列分析、执行;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去解决一些生活缴费这一类(但又不得不做的)小事;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翻看繁琐的流程表、无穷无尽的按钮;不是所有人手机都有空间装一排的外卖应用、缴费应用等等。Magic模式是把种种服务整合,以更清爽、更简单的方式把服务呈现给用户。与之类似的例子就如微信:在整合了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支付等等功能之后,几乎垄断了中国人的手机(同时也引导用户删掉了很多功能重复的应用)。
省空间必然费时间,省时间必然费空间。这个算法设计的定律也适用于一个服务的设计。用户友好的服务必然对服务者非常不友好。Magic模式需要对用户需求进行大量分析和分类,实际上是把原来用户需要自己做的分析和分类一揽子包下来。这时候就出现了两种选择:
- 雇很多很多的人来接线。这种方法有效地给了已经被人工智能淘汰下来的、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闲散人员一个继续工作的机会。从某种角度上说,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进展十分迅猛。这些本来人工智能做不来的接线的活,完全可能在未来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被人工智能顶替。而长期从事这种低烈度劳动和思考的人群届时又该何去何从?
- 雇很多很多的服务器(人工智能)来接线。显然这是一种进步的想法。但是上文也提到,当前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并不能完全代替接线员(注意一下语言和语音的区别)。虽然十年后谁也说不准,但是现在就用人工智能做这种活显然不合适。不妨看一下傻萌傻萌的Siri、大家基本没听说过的度秘、只知道与自己M家有关的Cortana、谁都用到它但是谁都不知道的科大讯飞等等私人语音助理。更要命的是,很多地方根本不开放给商用的私人助理的API,这就使得度秘之流的语音助手有干活的心没干活的路子。
那么Magic究竟有没有前途?或者说,有没有钱途?
我看到有一种观点说互联网时代只要有流量就有用户就有收入。恐怕这位还活在十年前吧。一方面流量很容易造假,导致现在流量统计根本不值钱;另一方面,大流量吸引广告客户(这应该是雅虎首创的标准互联网盈利模式),就不怕用户提个要求:你们的APP能不能去掉广告?讲点道理你们的APP可是有求必应啊。或者说用户不喜欢这个服务平台(第三方并且签约锁定)提供的服务要求换平台,怎么办呀?
一般人看到的Magic模式
因此我认为Magic模式只有真正整合了上下游的公司才能做到。换句话说,现在大概只有BAT中的任何一家有机会统治Magic市场。但是就现在已经布局的情况看,BAT任何一家都不会部署低端的、第一种模式的私人助理服务。首先我们看到已经入局的B(度秘),使用的是人工智能。虽然不好用,但是人家也没兴趣真的花大力气。B的心态可能是等我人工智能发育好,吊打你们AT以及一排小公司的接线员。同时A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相对另两家较弱,可能不会直接参战,而是依靠强大的电商资源向其他Magic公司提供下游的服务,从而获利。而T一旦参战,缺乏下游平台的T必然会在B面前败下阵来,除非T与A联合。但是AT恐怕并不能够静下心坐下来讨论如何瓜分这个市场,到最后还是会分道扬镳的。
实际上不得不考虑资本的Magic模式
同时资本也不会像最初打车软件、共享单车兴起时那么傻了。疯狂发补贴并不能黏住用户,到最后烧完了钱,这个项目、模式也就终结了。
那么这个模式到底怎么赚钱呢?以我看,只有掌控了下游的公司才能赚钱。也就是说真正赚钱的仍然是现在已经存在的外卖平台等等生活服务平台,因为从不论如何,只有这一方的资金净流入是一个正值。因此这场Magic模式的大战,笑到最后的很可能还是马云爸爸。
难道小公司就没有出路了吗?别急,一个技术、一个模式的兴起往往最后会发展成一个大公司,或者……干脆被大公司合并。作为一个掌控下游的公司,难道马云爸爸就不想做Magic的上游吗?他只是有心(钱)无力,或者干脆说是在观望吧。如果真的有一个小公司,他们的技术很厉害,一台机器能顶100个接线员甚至更多,那我相信,A一定会出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来收购他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