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杂感
-
我的二〇二〇(Toki其二)
春学期的几门专业课,终于让我得到了不错的等第。多少也补上了此前没有好好学习的坑。然而依然让我非常发愁前途。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的学习让我觉得有了奋斗的意义,但是前路茫茫,谁知道下一站会是哪里呢?一方面是传统留学的目的地仍然舍不得出重拳下狠手,余生也短,没见过的一台台戏能看个够,西瓜价格也强势走高。另一方面是我也应该去不了那些地方,反过来看,我不必担忧那些地方短期内的发展和环境,似乎也是好事。 倘若是考研的话,计算机图形学的目标似乎多半会是本校和Z大。人贵有自知之明,Z大我大约是考不上的。确实,我非常想跟着澎老师在本校继续学习。不幸的是,总有一些不方便说的原因,澎老师离职了。按照我们几个一起上课的同学的讨论,澎老师大约是“入职”后从未踏上上海的土地。对于澎老师来说,也许他可以舍弃一些没有意义的羁绊,离开台北飞去美国和家人团聚了。然而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恐怕是深造的目标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学院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建议,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建议我放弃考研。毕竟做一件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事情,是一件值得 @黑历史打脸bot 的事情。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要东渡。但是这条路真的好走么?语言的问题自然不必说,第一外语普通话都讲不来,怎么可能讲好第三外语呢?更不要说奇奇怪怪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家里人也非常担心到时候时间金钱两空(题外话,现在确实是这么觉得的)。 然而生活还要继续。借用奥尔加的一句话,只要不停下来,道は続く。秋学期为了稍微放宽一点心,也为了暑学期没能学好游戏开发技术而补点科技树,选了两门专业课。非常吊诡的是,这两门课都是纸面上12周结课,以个人体验而言,工作量差不多的课程。然而其中一门是4学分,一门是3学分。大约4学分的课是院长开的缘故,有额外的1学分是院长讲圈内八卦的——yysy,院长不去隔壁创艺挂名一门单口相声课着实有些可惜。 这两门课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于未来研究的视野。至少我截至目前,这辈子读过论文有一半多是这两门课上读的,以课后读后感的形式,还“精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实现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学期也开始健了,是健身环大冒险。咋说呢,如果一款游戏的目的是游戏以外的目标,例如和平精英和王者荣耀是为了线虫人的社交,那可能评价游戏的时候不能单从游戏本身的质量和制作上评判了。论精美和游戏中体验,健身环当然是绝对不行的;但是要说我一学期零零散散健了12小时(游戏内计算时长)下来,身体确实是有变好起来了。其实ns到手的暑学期里打完了火纹风花雪月。如果一款游戏在玩通关之后让我自发地想去玩第二次(甚至是同样的剧情),我觉得这款游戏对我来说绝对称得上好游戏。类似的情况当然还有死亡搁浅上,当然这是我年底喜提3070之后的事情。买3070当然主要还是想有张能做计算的卡,不然要是写一条调用CUDA都要找学院要集群也多少有点麻烦。 死亡搁浅我非常想单开一条文章写,姑且发一颗卫星在这里吧。 于是这一年就这样慢慢结束了。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了太阳吗?没有。相反,我觉得连星光都看不清了。2021能好起来吗?谁也说不定。但是时间总是会继续。 (Toki篇·完) 之后大约会写一些2020年遇到的人吧,这些人有些见过面有些完全没见过面,有些是之前就认识的,有些是2020年里才认识的,有些还在联系,有些已经不再来往。
-
我的二〇二〇(Toki其一)
写去年的总结,想起来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一个人的奋斗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经历组成了历史的主体。也许以后的历史学者在面对这一年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解读,会把人类历史再分出新的一个单元,而我一个人的记叙是否会对他们的见解有什么影响呢?倘若不考虑对后人的影响,对去年的追忆和记叙又对于我是什么样的意义呢?想起来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刚刚结束了一个学期,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虽然当时在网上的各个角落已经有了各种预兆,我也已经开始回忆起幼儿园时经历过的口腔消毒喷剂的味道,但是毕竟不上网的人还是存在的,接近9亿的网民也并不都知晓互联网那些阴暗的角落。地铁仍在运行,航班照常起降,人们脸上仍然带着工作的疲惫,不过年关将近,喜悦的成分倒也越来越浓了。 拖着行李箱在地铁和高铁上,大约我是少数几个带着医用外科口罩的人,倘若是为了保暖、为了时尚、为了隐私,这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对于阻止渺小的病原体而言,外科口罩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这毕竟是我唯一的选择,正经人谁备着那么多N95口罩啊。 后来的故事其实之前的文章也提到了,我在新年过得并不愉快。更难受的是,新学期的课程上起来更麻烦了。家里人仍然没有理解数据为什么是新时代的新生产要素,也完全不能明白一个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现代人生活是多么重要。虽然他们大概似懂非懂地了解了宣传口径里为什么中国人要把移动基站修到喜马拉雅山和塔克拉玛干,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买有线电视附赠的“宽带”和路由器。雪上加霜的是,他们奋斗多年还清房贷的房子足足有【数据删除】平。提供有线电视的国企H司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实力,仅靠自己的电视线路就实现了网络与电视的信号传输。不过这也就意味着,路由器不得不架设在电视线的接口处。当然这更意味着我不太可能享受被窝里上课的快乐。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通过网络进行正常的学术资料收集的时候非常依赖网络质量。而H司虽然技术实力雄厚,但是进入宽带服务市场实在是太迟了,并不能获得高质量的网络线路,这给我这一学期的学习造成了诸多不便,也使我充分意识到了网络主权的重要性。 不过好在这个学期的课程非常对我学癖,感觉掌握了很多我想学习的知识,并且也启发了之后的进学方向。学期中期,学校排除万难,我们终于可以在稍缓和的时期回到学校在校学习。但是很可惜,之前网课时期我非常喜欢的澎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来校授课,我仍然只能通过网络和他交流。澎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一直都非常谦和有礼,颇有旧日遗风地称呼我们为“陈同学”、“黄同学”、“方同学”等等。与之相对的就是其他老师一般就称呼我们的全名。其实如何称呼别人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澎老师的偏执和守旧可见一斑。关于澎老师上课可实在是太乐了,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些许差异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多课余时间与其他课程比较的内容。 回到学校的日子其实也没有比在家的时候舒服多少,学校监狱式管理带来的可不止是美味外卖的缺失,更多的是长期无法舒展的身心和日渐压抑的氛围。如果不是学校提供的免费心理咨询过于火爆,我大概就有幸能经历人生中第一次心理咨询了。同学们也是八仙过海,四处寻找学校防疫组织的漏洞—实际上也确实漏洞百出,你不能指望几个智商在平均人水平的管理者,面对一群智商多少高于平均线的人能够设计出看似完璧的防御体系,更何况他们得考虑内外两个方向的防御。 这期间有个神秘的校园媒体突然出现,给平淡的生活增加不少趣味。我并不完全赞同他们评论的观点,也不敢完全相信他们所报道的“事实”。自由派媒体嘛,不外乎“选择性报道”、“听风就是雨”、“夸大事实搞大新闻”的三板斧,我们学校可是有深厚对抗基础的。然而图一乐那可是太乐了。那段时间能有个“大声讲出我想说的一部分话”的人,其实也是自我的一种发泄,让我从某种意义没有那么孤独。 伴随着形势的好转和学校防疫管理事实上的放松,这个校园媒体也逐渐沉寂。对于我来说,我也不再需要一个外在的渠道来继续代而表达自己的郁闷的情绪。不过很可惜的是,出校之后第一次海底捞,发现我已经从尊贵的金海会员跌落成卑微的银海会员了。(つつく)
-
四部黑白时代的电影
最近忙里偷闲,看了点电影。今天是11月1日,不出意外接下来要即刻写完手头的🐎代和作业复习完要考的考试然后再把新上映的《天气之子》(建议改名“现充之子”)、(精日美分)《决战中途岛》、(快乐与友情)《终结者6》看了。 也就是说这个月要用爱发电写的文章可能很多QAQ。 不扯了,上电影。 战舰波将金号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呷脯呷脯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28221467/ 剧情的话没有提前看过简介还是相当难理解的,毕竟是黑白默片的年代(1925年),只靠画面和转场时的字幕要想彻底理解敖德萨水兵暴动的过程还是相当难的。如果是看呷脯呷脯的朋友观看的时候建议屏蔽“北影”弹幕或者直接关弹幕看。 看这部片子最精华的部分是敖德萨阶梯。导演爱森斯坦运用蒙太奇手法将一场屠杀解构重组,突出了人民大众的无序和哥萨克士兵的残暴。如果以正常时序来描述,这一事件是:敖德萨人民大多得知战舰波将金号上的水兵暴动→民众自发地给起义士兵送给养→民众聚集在大阶梯上为送给养的民众和士兵们呐喊助威→当局纠集哥萨克士兵来到大阶梯弹压→民众逃散,士兵开火→有民众倒地,有民众向士兵请求停火但被枪击→民众逃的逃死的死。而在士兵到达大阶梯之后的画面就开始急速高频切换。通过对数个个体、小群体的特写来展示同时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相当实验派的拍摄(当时)。 说真的,当时看到这里其实我没太懂影评界为什么能把一个“多线程上下文切换”的事情讲的那么离谱和复杂……可能这就是艺术家吧。 没错其实这里就是多线程。不同的个体和小群体的表现是不同线程上的事情,而我们只有一块屏幕,观众同时只能关注一个小场景,也就是只有单核CPU能够处理。为了让各个场景的剧情可以同时推进,也就是各个线程的计算过程可以同步进行,调度程序(导演)就通过给各个线程(场景)分配CPU时间(影片时间),并且使用轮询调度来运行各个线程。 其他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剧情其实也有点乏味。不是特别有趣。会看这个片子还是因为砍口垒里有一款家具就是这个电影的海报。田中先生真是博古通今学贯和洋。 英雄坦克手 1962年根据真实人物、战例改编。建议关弹幕看。PiliPili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2125242 剧情的话就是英勇的人民军队的T34/85坦克暴打米帝坦克。有一些神剧成分。不过影片参考的战例其实比片子还神剧。片子花了一半多的时间来描写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充分描写了敌人的强大与我们虽然强大但是还不够强大的事实。不过确实这片子的坦克手不能叫Tanker,应该要算Tankist。 片子开头的场景就是敌在步坦协同下对我阵地发起进攻,其中敌士兵基本由当时的PLA士兵扮演,坦克有少量M4A3E8(确信为缴获),但主要是由T34套壳扮演敌坦克(因为没有缴获能动的M26大头怪,基本都是t34扮演的M26)。前线战士奋勇还击,虽然打退了敌进攻,但是仍然遭受敌坦克压制。前线指挥官因而向上级打报告,请求调派坦克支援。 然后就是片头曲。说真的这曲子还挺有趣,我觉得可以整一个开车的时候听,但是找了一圈没找到曲子。演职员表里有一位军事顾问王超大校(拍摄时)。据资料,王超同志为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坦克部队总指挥官,后来还升至少将。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T34爬山路躲空袭……有一说一,以T34的功重比,片子中的山并不好爬。并且以T34发动机的保养时间来看,片中的行军并不合理。不过嘛,考虑到这可能是安东星发生的战斗,应该是没什么太大问题。 在一次躲空袭的时候,车组从隐蔽的防空洞回到车上时,遭到了米空返航的P-51的回马枪。驾驶员不幸被敌机发现,遭到机枪扫射。腿部不知道时中弹了还是被飞起的石块、弹片击中,流血受伤,但是他仍然能够坚持开坦克,哪怕靴子里灌满了血水。这里我觉得非常不合理。首先不说敌机使用的大口径机枪直接命中人体造成的损害,哪怕只是溅起的弹片或是石块集中腿部造成的“轻伤”,也足以影响人体发力。而苏制二战坦克出名的“大力出奇迹”、“用锤子敲排挡”等等特点,需要人用极大的力量才能操控坦克。怎么说,东亚超人?后面这位英勇的驾驶员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在长时间失血的情况下,甚至昏迷了一次。我不知道志愿军战士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伟力,能够在随时可能昏迷的情况下坚持作战。希望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爬坡爬一半的时候车组发现前方山路上有一颗米航弹,似乎是哑弹,但是挡住了去路。英勇的炮手冲上去把炸弹挖出来丢下山崖,然后爆炸了。万幸,车组与坦克无恙。 整个片子我认为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从车组乘员在夜间主动出击开始到结束大约1/3到1/4影片长度的部分。车长张勇(很抱歉只记住了他的名字,这个片子的人物塑造非常失败,各个人物同质化非常严重)向前线指挥官提议单车主动出击夜战(其他车组因为空袭无法按时赶到)。在前线指挥官表示“太危险,我不同意”的情况下,张勇向上级指挥部提交作战请求,得到上级通过并出击。T34先是渗透过敌方防区,并且向敌后运输线发起攻击,在混入敌运输车队(?)后,击毁敌坦克2两辆。 但是在撤离时出现了一些偏差,驾驶员因为之前的伤,操作失误,撞进了一个弹坑,没法动弹,而敌炮火打击随风而至。车长急中生智,用踩油门控制引擎声大小的方法,欺骗敌人坦克已撤离。然后原地伪装等待白天反攻。伪装那是真请了PLA装甲兵来做的……在黑白片中,远景还真看不出来那儿有个坦克…… 接下来就是大量的车内场景。就我所知,T34的车内空间非常狭小,大约5名成员需要挤在一个格子间大小的空间内作战。那当然非常热了。这个地方我觉得摄像非常有水平。 天亮了,又打掉几辆来犯的敌坦克,再是和步兵同志反攻了。虽然算不上《T34》或者《少女与战车》那样的纯坦克对决,不过步坦协同进攻还是非常好看的。车组最终战绩是5辆敌坦克,损失装弹手一名,车长、驾驶员负伤。 本片车组的原型为志愿军215号车杨阿如车组。之前提到这个剧情很神剧,比如什么混入敌车队偷袭得手两辆,原地压混引擎声伪装,这些还真就是这个车组整的。而比神剧更神的是……杨阿如车组无一牺牲负伤……片中的车组原配的炮手生病没能上线,临时调了一个神炮手来(这里还有些人际矛盾戏),杨阿如车组都是原配……并且杨阿如车组后来还拿了集体一等功。 拍得挺一般的,说教的文戏比上车打的武戏成分多多了。喜欢看坦克战的还是隔壁《T34》好了。 《罗生门》和《七武士》 真正大作。黑泽明NB。使用bilibili观看请关闭弹幕。罗生门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283601。七武士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284448 剧情好,摄影好,演技好。美中不足的就是《罗生门》的打斗场景太过直球,没有那些好看的动作和操作,这个还是得等邵氏出来才有大改观。 上面的片子讲剧情那么详细主要是给读者排雷(就别花时间看了)。但是这里会讲的比较略,还是希望能看一看。 《罗生门》的故事直接批判了人性最纯粹的恶。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描述同一个事件的时候采用春秋笔法,夸大和忽略对自己有利和有害的部分。实际上这个片子是芥川龙之介根据《今昔物语集》中某一个故事改编的《竹林下》,《罗生门》是另一篇芥川改编的《今昔物语集》的故事(不过也是揭露人性恶的故事)。因为我既看过芥川的小说,也看过《今昔物语集》的原故事,所以我其实相当于先被剧透过。但是黑泽明和编剧桥本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充分理解《罗生门》和《竹林下》两篇小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角色的视角和细节,用插叙的方式穿起剧情,用更直白的方式向观众讲解人性究竟恶在何处。至少我看到了新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就内容改编上,这片子是很棒的。 最后的一个场景也是开放式的结局。樵夫抱走孩子,是否是真的出于本心?和尚给出孩子,是否是真的信任樵夫?也许那个被遗弃的孩子,就是樵夫的孩子,因为孩子实在太多了。但是放任乞丐拿走孩子的衣服,那孩子应该不是樵夫的孩子。和尚抱起孩子,是真心想要抚养这个孩子吗?最后是不是顺水推舟把孩子丢给樵夫呢?看完片子我确实沉默了一会儿考虑这些问题。其他的影评应该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分析。但倘若真的以极恶来揣度人,那真的太可怕了。这里,我还是宁愿相信他们的说辞,让人们对人留下一个好一点的遐想吧。 其实想到这里挺想说说《Devilman》的。太暗了还是不说了…… 而几年后黑泽明拍的《七武士》就完全不是这样的风格。200分钟(含10分钟休息)的片子,所表现的人的淳朴、善良、侠义,是与《罗生门》中自私自利的恶完全不同的。片子虽然很长,但是各个模块的剧情非常吸引人。超长的篇幅赋予了这部片子极大的空间来表现人物关系、性格特点、社会环境,片子的容量太丰富了,无愧日本电影第一杰作。 该片想要表达的,就是与《罗生门》中自私自利的众生相对应的真正的“武士道”。而这种“道”在我看来就是中国的“义”。人类总是能在人类品质的极端找到共鸣。 这两部片子的男主角和我之前讲过的《太平洋的奇迹作战 基斯卡岛》的男主角是同一人,可以看一下。三船敏郎确实很有男人味,我能隔着黑白的画面闻到他汗出如浆的身上浓郁的汗味。查了一下这位演员还演过两代连合舰队司令,有机会再找来看看…… 因为我没有相关资料,所以这两部片子的社会影响我并不能确切的说明。倘若战后的日本确实如《Internal 0》中说的一样,非常的贫穷和困苦,我觉得《罗生门》中所讲述的恐怖社会并非没有可能出现在当时的日本。而重新把“武士道”拿出来讲,也许也有重振国民精神的意味吧。
-
Cyper Punk行
今天和一个臭男人一个香男人去市里面玩。临时起意,天黑了出去,天黑着回来。 也算是Cyper Punk之旅。拍了一点点照片。三脚架最有用的就是可以拍长曝光。 香男人出镜给我们拍了拍。但是我就不发了。感触挺多的。 什么是Cyper Punk,这个问题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强烈冲击的色彩,巨大差异的画面内容,夸张荒诞的内容,这可能是Punk的要素。而Cyper的部分更体现在巨大差异内容的一端。如果是电子系的电子工业产物,那就是cyper;如果是蒸汽系的蒸汽工业产物,那就是steam。punk的巨大差异其实体现在差异的对象的年代差上。 而这次打路走的11多km的路,途径思南公馆,新天地,云南南路,外滩。其实路上基本都能看见陆家嘴的光彩。但是路边是被“历史保护”的石库门、XX里,那些两层的歪歪斜斜的电线杂乱的老房子,夜里他们黑漆漆的屋檐和门楣散发着一种吃人的气息。我当时觉得,这种里弄里大概有古神的低语。它们把人吃掉,长出那些高楼大厦——作为他它们伸出去接受信徒朝拜的触手。 快回去的时候下起了雨。南京路光光的石板路面上泛起了城市的倒影。深夜的南京路上,行人依旧匆匆,但是多了很多流浪汉。捡垃圾,睡骑楼。他们是城市的暗疮,但也是城市吞掉的那些食料。他们恐怕才是真正有punk精神的人www。 没能赶上13号线的末班车,只能坐2号线回浦东。 I♥SH
-
【老年出游】复仇!吴国讨伐战复刻
本来今年暑假又不打算回家。然后爸妈就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去旅游。家里老人本来发愿要走遍国内四大佛教名山,现在就差一个峨眉没去过了。所以就去四川玩(原计划)。图片拍得不少,有家人的就不放上来了。你看到的要是觉得惊艳必然是修过的。手里只有2870和50/1.8(不得不说这个1700的头是真的好玩),主要是50/1.8拍的内容。 【Day1】成都 因为刁哥也要回成都,所以就和刁哥买了同一班从PVG出发去CTU的飞机。刁哥真的有钱大晒啊,买的公务舱。于是就带着经济舱的我走VIP通道、VIP候机室……爽么还是蛮爽的,白嫖一波极致PVG体验。然后久违地买了一杯星冰乐,没记错这一应该是我自从哈儿星巴克改用纸吸管以来第一次喝星冰乐。果不其然,不小心咬了一下吸管,就是满嘴毛了。 我的飞机比家里人的早几小时落地,就先被刁哥父母接机带走了(没能第一时间体验成都地铁,不过之后会在“公共交通”章节里讲的)。我们先去了太古里。那里现在不让拍照了我ctm的痴汉。在太古里那家14年开业的“网红书店”买了一本宫崎市定的《中国史》,精装书,非常贵。我反正是被这书店恶心到了,非常吵不说,一地倒在地上挤在书架边以及过来打卡的迫真读书人把一个地下1层的书店搞得像个吸鸦片的洞窟。光线设计虽然是低色温的暖光,但主要以射灯为主。刁哥在这里淘到了福山老贼的一本书。这老贼的书是应该不会再重印了,不过学校图书馆和宿舍楼里都有得借,我是不想收进来藏书。出售的书也以精装书、软核科普书居多,硬核书有,少。有一些外文书卖。 和刁哥逛了逛成都市区,发现支付宝在成都最大便利店连锁里已经开始布局人脸识别支付了。不得不说,我们产业实践去的那个哈儿企业是真的木得机会啊。 晚饭时和刁哥一家人吃的火锅,据刁哥说就开在他小学隔壁,每次他离开/回到成都都要吃这家。就味道而言,我觉得锅底大家都差不多,不过料比海底捞新鲜、有劲。咱也不是火锅行家,吃不懂这细微差别。 晚上睡觉的地方是我爸找的。非常垃圾。消防安全也木得。窗外就是成都主干道,吵得睡不着。 【Day2-3】峨眉山 很早很早就出发去峨眉山。四川实际上应该分在UST+7的时区,所有操作都比上海相对日出晚1小时。然而我还是在6点多出门了,相当于我在上海5点多就出门。 我妈买的肥猪网上的峨眉两日游旅游套餐。五个人和别人拼团,一团有十几个人,有一个导游。导游很会说骚话,但是骚话还行吧,除了令我反感的公然传教(在场的有未成年人)以外总体正常,也给我们排了旅游纪念品的雷。 峨眉山上人非常非常多。多到什么地方都有人。正好这个去的时间是旅游旺季+峨眉山雨季。别的景点可能是看人海,峨眉山就是雨伞海、雨衣海、真的海。我们第一天去的是金顶,也就是峨眉山的主峰,所谓“普贤菩萨的道场”。 旅游大巴到了半山腰,换乘景区的接驳大巴,这里又要收费,并且是不含在峨眉山门票内的。半山腰是我们住宿和用餐的地方,行李都寄存在此处。然后旅游大巴把我们送上一个平台。说老实话,下车了全是雾,我也不知道身处什么地方。就只感觉,冷,啥也看不见。 峨眉山的登山步道真的非常不好走。首先一个就是湿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8月峨眉正值雨季,雨雾天气很多,甚至有时候还有雷暴。步道上的水长时间干不了,山上所有的东西摸上去都是湿的。对老年人就非常不友好。而且步道修成的时间应该非常久了,很多石头都已经被游客踩得很光滑,而且有很多台阶都破损了,上山时还好说,下山真的非常考验平衡和敏捷。对老年人非常不友好。 其次就是刚刚提到的,人非常多。在峨眉山山下导游就给我们通报过情况,根据去年统计山上日均有一万六七人,而我们去的前一天山上已经达到了两万人之众,“接近景区日承载量极限”。上山步道上就有相当拥挤的人流了,又给本就不易的爬山增加了新的难点,整个爬山过程中,我基本没法跟紧家里的老人。以我的理解,这完全已经“超过了景区日承载量极限”。 要到金顶可以选择自己爬,也可以选择乘坐缆车。要再交一笔钱。排队排了3小时,坐缆车上去只用了5分钟。倘若能像华山抑或是黄山那样,使用滚动式小缆车,一车坐四五人,我觉得效率应该能高不少,至少等待体验会好一些。然而峨眉山使用的,只有两台分别能承载100人左右的大巴式缆车。 到了金顶以后说实话我是愤怒的。为什么金顶能有那么好的台阶,而且这个台阶叫做“朝圣大道”?你在山顶上整个几十米高的十面普贤菩萨的金像,说真的我觉得没什么,但是为什么走的人更多、磨损得更严重的爬山步道景区方没有整修,而选择先整修了金顶的所谓“朝圣大道”呢?难道说比起信众脚下的路,普贤菩萨更喜欢自己脚底下的路要干净整洁么? 大雄宝殿后面的小屋子里明码标价放着一些供善男信女“供奉”的佛像,普贤菩萨金身下面中空的莲座里也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冠名”供奉的罗汉像。我大概明白了,大概这些人希望普贤菩萨在自己道场能有更好的体验吧。 金顶上的寺庙叫做华严寺,看情况应该是还在整修中,山门仍然封闭施工,游客和施主还要绕行才能进入寺内。在一处华严寺运营方张贴的重修情况说明里有错别字和语病,不过这并不能抵挡住持对峨眉山市(县级市)市的施主、市委市政府的溢美之词。还特别强调了政府给予的各种支持(有资金上的)。 按导游的说法,我们和普贤菩萨还非常有缘,因为我们上去前有大雾,看不全普贤菩萨金身;刚上去拍照留念那会儿,没有雾;要走的时候,又起了大雾。挺让人摸不着头脑。 说真的,不是有什么宗教信仰的人,这个季节真没什么去金顶的必要。旅游体验并不好,我也没体会到这儿有什么世界自然遗产的感觉(因为只有云雾)。我觉得金顶上真能普渡众生的,应该就是普贤菩萨左手边远处的手机信号塔了。 晚餐吃了一顿“改良”火锅,没有丝毫辣味,没有任何川味食料,甚至还需要就饭,味道也非常寡淡,既不重也不鲜。与中午在山下吃的所谓“跷脚牛肉”(其实还是一种火锅)比,真是判若云泥。然而哪怕是“跷脚牛肉”也比不过昨晚刁哥一家请客的正宗成都火锅。具体吃的内容会开个章节详细说,此处暂且按下不提。 非常非常累,到了半山的酒店几乎就是倒头就睡(先洗了澡)。 在峨眉的第二天,早上起床吃早饭,味道也十分寡淡。我甚至怀疑我回到了亲爱的故乡。 导游通知,去往第二天的景区的山道因为连日暴雨(?),山体塌方无法通行了。原本计划离开峨眉以后前往的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也因为连日暴雨水位过高流速过高无法前往。 于是只能返回成都。路上,峨眉山市到乐山市的高速还因为暴雨封道了。 导游非常过意不去,特地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在乐山大佛对岸迫真远观乐山大佛的行程。真的就是远观,而且只能看到大佛的一半。我因为没有带超过70焦的头,就没拍。 【Day3-4】成都 从乐山返回成都已经是下午3点了。不过希望你还记得我说过四川的时区问题。下午三点应该是成都最热的时候。虽然峨眉山在下暴雨,甚至打雷了(金顶会在打雷时关闭),甚至我们大巴前脚走后脚就滑坡景区关闭了,但是成都,依然是一副热情的样子在迎接我。 傍晚去了武侯祠。薯粉非常快乐。而且学生证打5折,原价50只要25了。老年人免费。武侯祠人也非常多,不过还是有点看头的,毕竟我也是当年背过出师表的人。 武侯祠旁边就是锦里。就是人人人从从从众众众我众众众从从从人人人。旅游旺季,人非常非常多,挤来挤去,卖的东西都没法仔细看看鉴赏一番。不过应该和其他旅游城市大同小异。 晚饭吃了一家高级餐厅。我爸的一个暴发户大学室友请客。菜看是挺好看的,量是挺少的,充满了法式风格,味道上与英国菜接近,价格上对标高端日本料理,服务态度也蛮不错,总体进餐体验还行。毕竟6人只吃了700多,而且我不掏钱,我觉得这种逼格的就餐体验有是可以有,不过要是再好吃一点,量再能果腹一点就更好了。20年后我室友要是也发达了得想法子敲一顿。 果不其然我爸妈也没吃饱。回到旅馆附近发现有家火锅店还门庭若市,就进去吃了。果然成都随便找家火锅店都不错。人均接近海底捞,味道远胜海底捞。 第二天先去了杜甫草堂博物馆。这里没有什么藏品给游客看的,毕竟石碑、古籍,游客也不懂,更不要说这草堂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还原的仿古建筑。如果是搞杜甫相关的学术研究,这里倒是有个杜甫相关的研究所,大门紧闭。我不解的是这样一个公园性质的博物馆,至少是内部建设得非常类似苏式园林的景点,为什么要收一个人50的门票钱。里面有很多附近的老年人凭借免费证件(或者是买了年票)在里头遛弯、挂鸟。 杜甫草堂隔壁貌似是四川省博物馆,没去。 这一天手机死机了,在成都跑了一圈,最后还是打客服热线,接通了维修中心,按指示重启了恢复了手机。 之后就是马不停蹄赶完成都东站坐高铁去重庆。一个小时从成都东到沙坪坝。 一下车,重庆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我手机里的高德地图傻了,找不到路,也定不了位。8D魔幻都市名不虚传。然而这所谓的“8D魔幻都市”不过就是建在山上,又没有什么楼间距、楼顶楼,这才让人判不清楚方向。实际上看明白地图,还是很容易找到去目的地的路的。 晚饭是在磁器口古镇随便吃了点肠粉(对没错我就係精神广州人哦吾真是册那fak了之前广州游记没写)和酥肉解决了。 住在沙坪坝,离高铁站很近。 【Day5】武隆天坑 如同字面意思一样,重庆著名贫困地区武隆区的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天坑三生三桥,是个天坑景点。 景区步道的问题类似于峨眉山的步道,不过没有那么多破损。我去的时候正在下雨,下到坑底用的时间远超预计。同时这个景点具有明显的骗氪行为。步行下到坑底需要连续步行40分钟以上,同时还要再在坑底步行约4km才能出坑。而乘坐景区的电梯下到坑底,也还需要约20分钟步行时间(目测,我是走下去的)。更为搞笑的是,电梯只有一部,一部大约承载20人。而我在坑内的观察,当时人流量在四位数级别。 这个所谓的5A景点能够吹嘘的恐怕就是张艺谋在这里取景过拍《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也在这里取了几十秒的景。什么随手一拍都很美,什么非常震撼,对不起,真的没有,因为我在坑底地面上。倘若我带了无人机飞一个,我觉得还能拍到好景色——但是景区禁飞。再一个,我没有12或者16的头。 更可笑的是,这个贫困地区的旅游景点运营的智力可能也比较贫乏。长达几千米的坑下游览步道,虽然平坦,却没有任何休息点。对于老人来说简直无法忍受。哦对不起可能有一个,但是旁边就有从几十米峭壁上飞泻而下的泉水,溅起的水雾能完美覆盖并打湿那个所谓休息点的桌椅;哦对不起还有一个,在步道尽头的相片领取处,那里距离多数疲劳游客排队等待乘坐接驳车的地方约有50米。非常建议这些旅游景点的运营可以带着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来自己的工作单位走一走看一看。 再一个,所有的小摊,不论是出售纪念品的还是零食小吃饮料的,都在景区出口。不知道这是不是重庆特色,重庆的几个其他景点也是这样。但是这几千米的步道确定不利用一下增加几个休息购物点?一方面提升旅游体验,游客可以休息,选择消费不消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说不定就增加当地民众收入了。建议运营,如果能看到的话,仔细想一想。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景区内的消费场所,有一个《满城尽带黄金甲》拍摄时留下的一个小院子,那里有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食物,以及拍照服务。但是座位非常非常少,大概有四五张桌子吧,而且位置偏近景区入口。 由于坑下的温度比较低,加上一直下雨,我淋到一些,有些头疼。天坑出来以后本来还要去地缝,这又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范本。但是我实在是jio疼捉急。加上家里老人也真是走不动了,所以又没能体验地狱一样的步行观景了。 非常奇怪的是,这个景点以地质奇观为核心,同时也设置了多个地质地貌讲解点,但是我没看到任何一个讲解点有人讲解这些现象的成因。 确实天坑。 【Day6】重庆 重庆是个网红都市,怎么一个网红法?多数旅游景点的餐厅门口都有一个牌子,介绍说“在本餐厅发抖音/快手视频打X折/满XXX元减XX”。导游小哥讲的东西满嘴跑火车,要说什么引用来源肯定木得,有就是抖音快手。三句话不离网红。所以我觉得也很有必要为“导游”专门开一章。 之前没介绍,武隆和接下来要讲的重庆一日游和三峡游船是在磁器口古镇的一个旅行社买的套餐,武隆天坑一个人要三百多,三峡游船三天两夜一个人要小一千,因为我们买的多,所以旅行社那个中年小姐姐又送了我们一人一个重庆一日游。送的嘛,不玩白不玩。 起得依旧很早,就像昨天去武隆一样早。坐上临时团的大巴,导游是个23岁的先辈,大连人。开幕雷击就是让我们预约渣滓洞和白公馆门票。一早上就非常沉重地去了渣滓洞,进了景区才发现根本没检查预约。然后排了几百米的队才缓慢地进入了渣滓洞的监狱围墙。墙上非常还原地刷了当时的标语,我觉得里面有大量的辱果和乳 千古完人的素材。不过没什么好拍的,怎么拍都是拍人流。离开渣滓洞的地方就是一排小房子,全是小商铺,卖义乌批发的纪念品。 渣滓洞监狱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没请讲解员。 有意思的点在于,我参观的时候,有一队公安警察着常服从出口处进入了渣滓洞。原本我以为这地方是需要👮维护秩序。没想到他们也是来学习参观的,一人一个广播耳机,讲解员给他们无线电讲解。…
-
关于京アニ炎上事件
终于蹭上热度了 其实高中毕业的暑假去关西玩的时候是去过京阿尼第一工作室的,楼很小,大概只有温州做鞋作坊那么大,也可能更小一些。非常难想象那些优秀的作品就是在那栋黄色小楼里创作出来的。参见我的关西游记。 说老实话,我在去之前没看过京阿尼的作品,又因为当时他们已经下班了,所以也没有拍照。但是那年有一部京阿尼的作品《声之形》上映。我上大学,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看电影,看的就是《声之形》。当时是学校的Prism漫研社在学校的一个“音乐舒缓室”放的——其实就是一个在设计上是KTV但是总是被漫研社借用放映动画作品和演唱会BD。 《声之形》的话题有一些沉重,但又很贴近日常生活,是一个关于校园暴力和成长的故事。当时我还挺喜欢那样的作画风格的,也确实,那是一部剧情完整、制作精良的作品。一定要比的话,我觉得像是新海诚作画风格与Clamp叙事风格的结合。当然我那时候不是很懂尼萌二刺猿,看过就记了一下:哦,这就是京阿尼。 那些名作品我没有看过。高中时候的挚友曾经天天“京吹”“京吹”地安利我,我那时候没时间和机会看,以后也没有看;凉宫、Clannad久闻大名,一直没有看;后来出京紫,铺天盖地地宣传,让我不是很感冒,也没有看。大概我和京阿尼没有什么缘分,也没有强求的欲望。后来更是走向菌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泥潭,热衷于解构和反差,对于这些柔美的、治愈心灵的作品更加不感兴趣了。 现在想想,似乎从那之后我看过的柔软的东西,就只有和前女友去看过的《龙猫》(高清重制版)了。 世界正在变化,承平日久,东亚的人们大概已经忘记了尸山血海和硝烟了。与《声之形》这样的作品相比,我可能更会喜欢《龙马传》抑或是《坂上之云》这样宏大的严肃作品——即便那些画面柔和、情感细腻的作品也是严肃作品。 总有人把令和的第一把火与当年的平成初期各种社会治安事件相比。我并不反对这两个时代在社会环境上的相似性。但是必须要看到,当时的凶手的成长环境是什么,而这次的凶手又是什么样的人。对于中国的未来,我是很担心的,尤其是两国在历史轨迹上的高相似性。我总是感觉,这个相位差大约是30年。 从情感上,我是很不希望像京阿尼这样的动画公司倒下的。一方面是他们做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他们深刻地改变了日本的动画工业。他们的公司结构与东京的各家公司不同,京阿尼坚持培养自己的人才,并给予他们稳定的待遇。与此同时可能东京的动画学徒正在拼命适应老师的作画风格,或者东京的同行正在为这一单做完以后还能不能接到下一单而发愁 。 但是我又希望他能倒下,也许他的倒下能够让那些更大胆的、不在局限于个人生活圈子的动画作品出现。动画已经不仅仅是日本的文化了,动画也在深深影响着整个东亚。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和社会不无关系,和你我每一个人都有关。但是此国怎,定体问。 希望京阿尼之炎上,能与查理周刊之爆破一样,最终能够推进当地社会更加推进文化产业的保护和自由。 以上。
-
一个朋友的遭遇
这个朋友很显然是个立足中国现实,敢于说真话,敢于思考“未来中国将会如何前进”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坚定的相信中国在现行制度、现行方向下会越来越好的人。 可是他因为这些思考、这些支持和鼓励的话语,被社交平台的管理员限流了,警告了,删帖了。 中国的悲哀,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悲哀,就是反对者和支持者都不能发声。 宣传部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之前有人批判戏子、批判文化行业。 “民族魂”是作家,是文化行业。 那些人要捧科学家,捧实业家,捧…… 是谁让他们知道的呢?他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 五四时候,炸使馆时候,保钓时候,真就大脑通电波啊都。 宣传在娱乐内容里,让人恶心,又是为什么呢? 好想再看一遍《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人间正道是沧桑》。 《矛盾论》《论持久战》 《谁是最可爱的人》《多余的话》 本性易改江山难易。
-
关于延安红色文化传播与建设的几点建议
非常感谢延安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的相关领导、老师和志愿者安排组织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延安的短短几天内,我深深地感受到革命圣地人民的热情和历史的深刻。延安人是热情而粗犷的,延安的历史是光荣而沉重的。人的品质是易于我去了解的,而历史的沉重与悠久的红色文化却难以从延安的种种革命旧址、红色旅游中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革命圣地的悲哀。 首先,延安的的确确是中国共产党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是革命者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还是走出这片土地的革命者的伟大成就,都是值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去学习的。换言之,延安拥有非常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积淀。但是就我在延安的几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的体验看,延安这手好牌打得却并不高明。革命旧址内容同质化非常严重,几处旧址的展览、讲解反反复复讲的都是同一群人、同一件事。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者就仅仅从与我同行的同学们的反馈看,这种重复的旅游体验是非常糟糕的,在最初两天的参观之后,我们已经对延安其他的旅游景点不抱太大希望了,已经失去了最初对革命圣地的热情。各个旅游景点通用的是一套旅游讲解、一组旧照片,那么我还有什么必要走遍延安各处的红色景点呢?而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填鸭式的旅游,人的一生能接受几次?我相信大多数游客只会来一次。延安的旅游需要针对不同的景点做出不同的创新和持久的迭代。 而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旅游资源展现方式的匮乏。位于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固然是很好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进行了全面、新旧方式结合的讲述。然而这样的展现实在太少,与之相似的只有中共西北局旧址的纪念馆。其他的旧址,不是钻窑洞就是钻山沟,不是木木地跟团走就是木木地听机械背诵的讲解。其他诸如《延安保育院》、《延安 延安》这样的舞台表演形式,是否又适合当下青年接受?或者说有多少观众没有在看手机?到景点听的讲解不如自己在手机上划拉几下去搜索百科,走遍延安的革命旧址还不如回到中学再学一遍历史课,舞台上的表演在其他的城市也有甚至更好。延安需要拿出不同的、甚至更好的文化建设成果来吸引游客。 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在寻常的旅游之外,还有一些机关单位组织的职员的培训。当然更多就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延安的革命旧址,再在回去之后上网抄一篇所谓的参观感想。与旅游景点同质化截然相反的是这些组织培训的机构的水平、资质参差不齐。对于写出人民群众热爱的文艺作品、振聋发聩的名篇警句,他们在此“学习”的不过就是“知道就行了”。走走形式的培训,使得红色文化建设传播不过是一个笑话。 延安的红色文化亟待新的、更吸引人的展现形式。 在鲁艺旧址,我们得到了“小小讲解员”热情而详细的讲解。这些来自景点周边小学的小朋友在讲解上的表现恐怕比很多其他地方的专职讲解员更好。红色建设从小抓起,这是一个方面。将这种讲解向社会更大的群体开放,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例如日本奈良的一些历史景点就有当地人志愿来讲解的,他们能够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讲述这个景点与他们的城市和历史的关系,甚至还有为此自学外语的老人。我相信延安人民的热情和思想觉悟绝对不会拒绝这样讲述自身与伟大史诗关系的机会。 同时我注意到,延安的革命旧址往往都有中英俄三语的标识,但是我并没有看到多少外国的游客,更不用提外语的讲解了。对于外国人而言,陕西有兵马俑、有秦皇陵,但是恐怕他们不会知道陕西还有曾经的红都延安。延安能否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能否将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当然这是一个更为全面和长久的目标,需要延安的城市建设提高国际化水平。 我特别欣赏的是延安大桥街上延安百货大楼。倒不是说在这里逛街有多开心,而是这里有一家新华书店。这家新华书店有全国少有的红色书店的招牌,有临街几间店面的书架上摆的是与延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定位契合的书籍。并且有舒适的座位供读者阅读。既然是为了培训,不能光讲光辉事迹,更要讲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这样的书店正适合。延安人也爱文艺,炎炎夏日,还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带着外出学习舞蹈、乐器等等。相信更多的读书场所一方面能够满足延安本地人的精神需要,也能接近红色文化建设和传播的目标。红色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几个景点摆文物,几个机构讲满堂灌,更需要学习者自己深入的体会。 时间仓促,我的水平也十分有限,对于延安的观察和思考必然也不够十分深入,希望我的一点拙见可以帮助延安更好的传播和建设红色文化。
-
写在19岁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 fullheight=”0″]remote#:31[/hermit] 果然还是不能免俗啊,写一下18岁的感悟和19岁的展望吧。 十七岁的时候我是一个反动青年。 十八岁的时候我是一个追求美学的青年。 十九岁我该是什么样的青年呢? 十七岁那年,学会了一些技术,看到了一些资料,以为自己就牛逼了,什么什么就是垃圾。果然现在看起来还是不知天高地厚。非常感谢当时的历史老师只信和政治老师丽丽。经过我刻苦地学习和研究,简单掌握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果然我该去隔壁学文史的。 十八岁的时候感觉学不来太艰深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还是美学这种鶸化的哲学比较好研究。看看朱光潜和宗白华的书,觉得自己牛逼了。然后十八岁生日那天给自己搞了一套黑格尔的《美学》。到现在还没看完。是我太菜了。 不过我至少还是明白了,美是一种难以定义的东西。对我而言,美是我眼中的协调,是一种均衡,是孕育着矛盾和爆发的前兆。所以我特别喜欢反差萌和撞色系。 十八年一路走来。感觉我都还没干什么就到这个年纪了。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很多事情都在混。因为实在是不想动脑子。精力跟不上了。 很多东西都想要,但是真的得不到。是个人问题。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自己菜的时候找的借口。 现在有点原教旨主义的感觉。很多事情都想着一定要做到最纯粹、最极端。这个倾向我觉得要遏制一下。太硬核不行。 感觉现在做事情很多时候只计结果不择手段。实用主义可能学太过了。“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这猫也偷鸡吃就不行了。 尽早脱宅脱单吧。想办法戒掉看直播的坏习惯。虽然迟了一些,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有希望。 量力而行学东西。那些东西都学学好,不管工作科研应该都是用得到的。 要确立自己的信仰。站好队,走好路,做好人。跟紧爱抖露成为对人民群众有用的人。 诸君共勉。 如果你给我买一套《列宁全集》或者《马恩全集》我就立刻嫁给你,《资本论》200周年限定精装就女装任你点(女装你提供)。
-
行动者高于思想者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视频中,霍金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意义,而是指出了一条寻找意义的途径。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斗争最终决出了胜负,现实主义赢了,不会再有人去追求那些虚无、遥不可及的理想。从这个角度上说,传统的哲学已经停滞了,哲学的思考不会再向过去和未来延伸,而是注重当下。更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科学的爆炸式发展,逐渐细化、碎片化了科学的各个门类,曾经指导科学研究的哲学家们已经无法跟上科学研究的前沿,这也导致了哲学研究的没落。这一点,可以从本世界各大学人文科学学科的式微和自然科学的兴盛看出来。 因此,想要探究“生命的意义”这种原本是抽象的、由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转移到了科学的领域。对于这种“生命的意义”的探究,霍金认为需要从神经科学乃至物理学的微观层面去分析。我认同这样的观点。这种态度立足于唯物主义,认识到人脑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的复杂性并试图通过分析系统的各个部分来研究系统整体的做法是辩证的。 关于自由意志,我反对霍金认为可以通过外部刺激来控制任何人意志的观点。同时我也反对很多同学认为现在没有自由意志的观点。首先,意志本身就依赖于物质的存在,固然一些物理上的变化会引起意志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往往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不能完全地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洗脑”。外部的刺激充其量只能影响一个人短期内的行为,而长期的行为仍然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这种个人的意志来自于幼年意志未成形时期,这种逻辑架构和观念是会伴随个体一生的。即使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人的意志可能有一些改变,但是本质是难以改变的。而在意志成形期,周围环境,尤其是他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个人的自由意志”。相反,拥有相同或者相似意志的群体在看做一个个体时,表现为一个“群体的自由意志”。对于个体的定义不同,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 那么生命的意义最终应该是什么?我认为,不能宽泛地去探讨。意义的本身就是需要一个范围的。对于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我定了一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那么任何可以增加我的收入的事情,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生命也是如此。对于一个有具体目标的人生,任何靠近目标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只有有了具体的目标,去谈“何为意义”才是有意义的。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空打嘴炮怎么看都是没有意义的。 M_E于上科大思修课程中的习作 2018.4.14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