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杂感
-
东奔西走的修行·东极岛
东极岛其实并不是在中国最东边的岛屿,或者说岛屿群。有主岛庙子岛(东极镇政府驻地),东福岛等等其他岛屿。由于行程安排问题,我并没有时间去其他岛屿,只能在庙子岛上度过(不到)24小时。 旅游开发 其实我并不是为了拍照技术的修行来的东极岛,最初只是想找个地方放松一下。当然实际上东极岛之旅由于时间限制,并不怎么轻松。加上我自己作死要把一次旅游变成摄影修行,我大概把一只裸的89重机从上海搬到了舟山一个小岛上。 实际上东极岛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东西。有也就是东福岛曾经作为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取景地。实际上我也并不准备在那里拍多少照片。我本意是找一个没什么人的地方爽爽。上海附近的地方,基本都人满为患。舟山海岛我是一直想去的。然后我妈一直撺掇我去普陀山拜一拜。 这不就是往人堆里扎人吗? 然后我突然想起来,这个世界上有个(群)岛叫东极岛。 大海真的美啊。万顷碧波,心随浪涌,使人不得不充满雄心壮志。舟山的景致,最美的也就是这些远离近海黄水的碧水蓝天。庙子岛的庙子湖(实际上是个湾),岸边是庙子岛的主要聚居地。这里又很多民宿,质量、价格,参差不齐。我的建议是选择坐北朝南的有阳台的民宿。最重要的是阳台要宽敞。而且整个建筑群是依山而建,住宿爬山不可避。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越高的民宿视野也越好,也更有度假的味道。 比较诡异的是,东极岛实际上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景点,但是依旧游人如织,往返庙子湖码头与舟山半升洞码头的航线班班爆满。很多人实际上就是来和大海留个影的…… 加上海岛孤悬海外,物资相对匮乏,物价也不便宜,岸边的大排档甚至比舟山沈家门的贵多了。据说是岛民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捕鱼为生的,都转型民宿、大排档了。也确实,庙子湖码头边停泊的渔船只有寥寥几只(休渔期)。作为一个度假场所,实际上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庙子岛的海水淡化设施晚上休息(也就是晚上停水),电压也不是很稳。当然,在阳台的躺椅上晒晒太阳吹吹海风是很舒服的。 游客素质 游客来源主要是江浙沪,当然我也有听到东北口音的。相对而言,素质还可以。然而我运气比较差。 原住民素质 实际上开客栈、民宿的,不仅仅有岛民,也有很多是外地人。他们甚至本地人与外地人一起合伙开民宿。所有有意愿来东极岛旅游的游客请务必注意,这里是乡村,是渔村。当然不能指望原住民个个都是大城市里培养的谨小慎微的市民。 而且很多中年岛民带金链,纹身。给人一种化外之地的感觉。我也没看到派出所、边防部队在哪里。也许边远地区就是需要熟人纽带来维持的。 摄影 (待续)
-
关于延安红色文化传播与建设的几点建议
非常感谢延安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的相关领导、老师和志愿者安排组织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延安的短短几天内,我深深地感受到革命圣地人民的热情和历史的深刻。延安人是热情而粗犷的,延安的历史是光荣而沉重的。人的品质是易于我去了解的,而历史的沉重与悠久的红色文化却难以从延安的种种革命旧址、红色旅游中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革命圣地的悲哀。 首先,延安的的确确是中国共产党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是革命者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还是走出这片土地的革命者的伟大成就,都是值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去学习的。换言之,延安拥有非常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积淀。但是就我在延安的几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的体验看,延安这手好牌打得却并不高明。革命旧址内容同质化非常严重,几处旧址的展览、讲解反反复复讲的都是同一群人、同一件事。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者就仅仅从与我同行的同学们的反馈看,这种重复的旅游体验是非常糟糕的,在最初两天的参观之后,我们已经对延安其他的旅游景点不抱太大希望了,已经失去了最初对革命圣地的热情。各个旅游景点通用的是一套旅游讲解、一组旧照片,那么我还有什么必要走遍延安各处的红色景点呢?而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填鸭式的旅游,人的一生能接受几次?我相信大多数游客只会来一次。延安的旅游需要针对不同的景点做出不同的创新和持久的迭代。 而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旅游资源展现方式的匮乏。位于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固然是很好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进行了全面、新旧方式结合的讲述。然而这样的展现实在太少,与之相似的只有中共西北局旧址的纪念馆。其他的旧址,不是钻窑洞就是钻山沟,不是木木地跟团走就是木木地听机械背诵的讲解。其他诸如《延安保育院》、《延安 延安》这样的舞台表演形式,是否又适合当下青年接受?或者说有多少观众没有在看手机?到景点听的讲解不如自己在手机上划拉几下去搜索百科,走遍延安的革命旧址还不如回到中学再学一遍历史课,舞台上的表演在其他的城市也有甚至更好。延安需要拿出不同的、甚至更好的文化建设成果来吸引游客。 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在寻常的旅游之外,还有一些机关单位组织的职员的培训。当然更多就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延安的革命旧址,再在回去之后上网抄一篇所谓的参观感想。与旅游景点同质化截然相反的是这些组织培训的机构的水平、资质参差不齐。对于写出人民群众热爱的文艺作品、振聋发聩的名篇警句,他们在此“学习”的不过就是“知道就行了”。走走形式的培训,使得红色文化建设传播不过是一个笑话。 延安的红色文化亟待新的、更吸引人的展现形式。 在鲁艺旧址,我们得到了“小小讲解员”热情而详细的讲解。这些来自景点周边小学的小朋友在讲解上的表现恐怕比很多其他地方的专职讲解员更好。红色建设从小抓起,这是一个方面。将这种讲解向社会更大的群体开放,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例如日本奈良的一些历史景点就有当地人志愿来讲解的,他们能够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讲述这个景点与他们的城市和历史的关系,甚至还有为此自学外语的老人。我相信延安人民的热情和思想觉悟绝对不会拒绝这样讲述自身与伟大史诗关系的机会。 同时我注意到,延安的革命旧址往往都有中英俄三语的标识,但是我并没有看到多少外国的游客,更不用提外语的讲解了。对于外国人而言,陕西有兵马俑、有秦皇陵,但是恐怕他们不会知道陕西还有曾经的红都延安。延安能否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能否将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当然这是一个更为全面和长久的目标,需要延安的城市建设提高国际化水平。 我特别欣赏的是延安大桥街上延安百货大楼。倒不是说在这里逛街有多开心,而是这里有一家新华书店。这家新华书店有全国少有的红色书店的招牌,有临街几间店面的书架上摆的是与延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定位契合的书籍。并且有舒适的座位供读者阅读。既然是为了培训,不能光讲光辉事迹,更要讲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这样的书店正适合。延安人也爱文艺,炎炎夏日,还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带着外出学习舞蹈、乐器等等。相信更多的读书场所一方面能够满足延安本地人的精神需要,也能接近红色文化建设和传播的目标。红色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几个景点摆文物,几个机构讲满堂灌,更需要学习者自己深入的体会。 时间仓促,我的水平也十分有限,对于延安的观察和思考必然也不够十分深入,希望我的一点拙见可以帮助延安更好的传播和建设红色文化。
-
写在19岁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 fullheight=”0″]remote#:31[/hermit] 果然还是不能免俗啊,写一下18岁的感悟和19岁的展望吧。 十七岁的时候我是一个反动青年。 十八岁的时候我是一个追求美学的青年。 十九岁我该是什么样的青年呢? 十七岁那年,学会了一些技术,看到了一些资料,以为自己就牛逼了,什么什么就是垃圾。果然现在看起来还是不知天高地厚。非常感谢当时的历史老师只信和政治老师丽丽。经过我刻苦地学习和研究,简单掌握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果然我该去隔壁学文史的。 十八岁的时候感觉学不来太艰深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还是美学这种鶸化的哲学比较好研究。看看朱光潜和宗白华的书,觉得自己牛逼了。然后十八岁生日那天给自己搞了一套黑格尔的《美学》。到现在还没看完。是我太菜了。 不过我至少还是明白了,美是一种难以定义的东西。对我而言,美是我眼中的协调,是一种均衡,是孕育着矛盾和爆发的前兆。所以我特别喜欢反差萌和撞色系。 十八年一路走来。感觉我都还没干什么就到这个年纪了。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很多事情都在混。因为实在是不想动脑子。精力跟不上了。 很多东西都想要,但是真的得不到。是个人问题。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自己菜的时候找的借口。 现在有点原教旨主义的感觉。很多事情都想着一定要做到最纯粹、最极端。这个倾向我觉得要遏制一下。太硬核不行。 感觉现在做事情很多时候只计结果不择手段。实用主义可能学太过了。“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这猫也偷鸡吃就不行了。 尽早脱宅脱单吧。想办法戒掉看直播的坏习惯。虽然迟了一些,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有希望。 量力而行学东西。那些东西都学学好,不管工作科研应该都是用得到的。 要确立自己的信仰。站好队,走好路,做好人。跟紧爱抖露成为对人民群众有用的人。 诸君共勉。 如果你给我买一套《列宁全集》或者《马恩全集》我就立刻嫁给你,《资本论》200周年限定精装就女装任你点(女装你提供)。
-
行动者高于思想者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视频中,霍金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意义,而是指出了一条寻找意义的途径。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斗争最终决出了胜负,现实主义赢了,不会再有人去追求那些虚无、遥不可及的理想。从这个角度上说,传统的哲学已经停滞了,哲学的思考不会再向过去和未来延伸,而是注重当下。更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科学的爆炸式发展,逐渐细化、碎片化了科学的各个门类,曾经指导科学研究的哲学家们已经无法跟上科学研究的前沿,这也导致了哲学研究的没落。这一点,可以从本世界各大学人文科学学科的式微和自然科学的兴盛看出来。 因此,想要探究“生命的意义”这种原本是抽象的、由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转移到了科学的领域。对于这种“生命的意义”的探究,霍金认为需要从神经科学乃至物理学的微观层面去分析。我认同这样的观点。这种态度立足于唯物主义,认识到人脑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的复杂性并试图通过分析系统的各个部分来研究系统整体的做法是辩证的。 关于自由意志,我反对霍金认为可以通过外部刺激来控制任何人意志的观点。同时我也反对很多同学认为现在没有自由意志的观点。首先,意志本身就依赖于物质的存在,固然一些物理上的变化会引起意志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往往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不能完全地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洗脑”。外部的刺激充其量只能影响一个人短期内的行为,而长期的行为仍然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这种个人的意志来自于幼年意志未成形时期,这种逻辑架构和观念是会伴随个体一生的。即使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人的意志可能有一些改变,但是本质是难以改变的。而在意志成形期,周围环境,尤其是他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个人的自由意志”。相反,拥有相同或者相似意志的群体在看做一个个体时,表现为一个“群体的自由意志”。对于个体的定义不同,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 那么生命的意义最终应该是什么?我认为,不能宽泛地去探讨。意义的本身就是需要一个范围的。对于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我定了一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那么任何可以增加我的收入的事情,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生命也是如此。对于一个有具体目标的人生,任何靠近目标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只有有了具体的目标,去谈“何为意义”才是有意义的。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空打嘴炮怎么看都是没有意义的。 M_E于上科大思修课程中的习作 2018.4.14急就
-
关于我为什么这么久没更新
很忙。 包括wp的版本和各种插件也好久没更新了。 疏于打理吧。 学业繁重。 自己放了一个卫星,用tornado做一个博客框架。所以做好以后应该你们能见到一个巨丑陋的博客(因为前端是准备做好后端之后再做的)。 贵安。
-
我以我眼观世界
我以我眼观世界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序》有感 我读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谢德风译的版本。 这不是一本波澜壮阔的书。连作者修昔底德自己都说自己的书读起来会没什么趣味,毕竟他不会把虚构的故事写进书里。虽然情节跌宕起伏,雅典赢了又败,败了又赢,最终又走向失败,但是这种国运的起伏变化所引起的一个雅典人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修昔底德很好的压制住了,语言依旧平实、波澜不惊。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学家可不这么讲。以我看的这个版本而言,译者在序言里很显然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修昔底德局限于自己的阶级,并不能完整地认识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就这样给修昔底德扣上一个“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帽子。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修昔底德的写作手法、选材标准的的确确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他尝试着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虽然“囿于他的阶级”,他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当时最为尖锐的矛盾: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他的历史却仍然是为王侯将相所著,更详细的是民主党人和贵族党人之间、雅典和盟国之间的矛盾等等。 我们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伽利略和牛顿会用电脑吗?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修昔底德懂得历史唯物主义吗? 恰恰是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建立近代物理学体系慢慢发展出了电子工业,我们才有了电脑;恰恰是修昔底德之后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渐渐地分析和研究,再有马克思将阶级性和唯物主义与历史研究结合,我们才有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恰恰是这些无产阶级的“历史学家”没有认识到历史的因果关系,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分析历史、评判历史的时候,究竟要怎么去看历史。历史不是“我以我手写我口”,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件,是“何人何时做何事”。而分析历史是“何人何时做何事有何影响”。这里的“有何影响”就涉及到了分析者自身的想法,所谓“我以我眼看世界”。至于评判历史就牵扯到更多评论者自己的立场、想法,乃是“我以世界抒我思”。希多罗德完全是一个复读机,听到的任何故事都毫无批判地记录下来;修昔底德自己想成为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只取可信的故事,所谓“志”;而我们“无产阶级的历史学家”更像一个评判者,他们对于历史或者隐隐约约有牵扯到具体历史背景的故事(比如《红楼梦》)就非常亢奋,想要充分表达自己对旧有的落后的不合理的行为、制度、思想的抗议,所谓“史”。 但历史是不应该有什么“春秋笔法”的,需要“春秋笔法”的是历史评论和教科书。 不过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没有什么绝对的阶级中立。也就是说,只要修昔底德一刻是奴隶主、是雅典人,他的历史著作就有偏颇,他的分析就站了队。更神奇的是,当有人不以修昔底德所述的历史故事和观点为分析对象、而是以他的文风和选材标准为分析对象时,这些分析者也要被扣一个“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者”的帽子。 是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才能把古典时期的历史作品放在正确的位置。可是说这句“非常客观”的话的人又是谁呢?还是我们的无产阶级“历史学家”! 做一个分析,讲求证据,讲求逻辑。当我们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去评判一个事件,也应该先寻找可信的证据,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每个人在“我以我眼看世界”时能先了解一下历史学家,或者说有考据癖的人,对于一个事件的看法是怎么来的,而不是简单地“扣帽子”或者干脆人云亦云,这个世界能减少很多谣言和混乱。 这篇文章是M_E在上海科技大学学习“写作原理与实践”的习作。
-
拉锯战!高考志愿填报
终于到了填志愿的时候。说真的填个志愿很不舒服:前有同学朋友亲戚围追堵截问成绩位次,后有父母家长严防死守盯志愿。想填个军工从此看破红尘远走高飞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都没机会。 比如我们的好朋友席巴,就在和父母的拉锯中退缩。但是他不想放弃,仍然报有对“ha工大”的梦想,对985的幻想雾,对C9的狂想弥天大雾。于是他发了这条说说向我们求助。 有秀优越的: 有同病相怜的: 有正经摆道理的: 真有道理啊,我也想读船舶、飞行器、水声、制导、兵器类啊…… 当然也有出不正经主意的: 其实他妈的想法也对: 她就特别伤心地说:你要是去了哈工大我以后就半年才能看到你一次了……怎么破 而且人脉也都在家乡附近。我妈也是因为这个很担忧我去了西北西南东北会不爽。 讲真我还是觉得家长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有些脱节。比如我真的是喜欢什么我才会报什么。当然按我爸的说法: 你这样目标明确的孩子很少的。 先不谈为什么说我是孩子。有点小生气 。很有趣的是我认识的身边的人基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是说我们自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比如我妈就反复和我讲她当年可是一点当老师的想法都没有的——她想去那种发制服的单位,感觉特帅,所以考警校什么的。然而现在已经是市县?里教育界的政协委员了。我感觉吧,要是我妈当年考上了警校先不提有没有我这个问题,可能过的会比现在苦一些,但是不会有怨言吧,比如这个工作累人又没什么正薪之类的。反而会默默地跳槽出去做个生意什么的。要是她做生意什么的,可能会收入更多一点——也可能会更辛苦。也可能就一辈子待着警察系统里,做做办事员,喝茶看报等退休。总之不会像现在这样子又忙又累。 自己选的路可能更喜欢一点吧,毕竟自己的参与在里面。 这几天每天我家都是开会到深夜到第二天。其实这种修仙也不怎么难。你要是从11pm开始打钢4,你很可能会在11am才发现应该吃点什么了。反反复复地翻志愿书,把志愿从最初的二十几个搞到六十几个。排好顺序最后在前20里填了几个清北复交或者屌炸天985和211。还是喜欢上海,我想那里会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吧。 志愿从考完就开始在研究了,直到今天才真正结束。有时候想想这种事情也确实需要经历一下子,不然高考也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可能会厌烦,直接来找M_E老师问怎么填。我自己都是瞎填的,当然教你们瞎填啦雾。其实我一直以来打舰C之类战略类的、到处搞什么资源配置的游戏,对志愿填报还挺有帮助:打法和填法在思路上有相同的地方。怎么分尽其用啦,怎么填最好的自己喜欢的院校专业啦,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啦,都是要战略眼光的。我不是说我战略头脑好。 这几天天天吃咖喱。发现还真的不错。镇守府天天吃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要辣也是对的,因为好吃。其实还是因为长门不吃辣辣。 填志愿真的挺耗心血的。真的。但也是挺重要的。发牌看天意,打牌看水平。
-
记招生咨询会
天气很闷热。早上八点还在睡觉,给白井电话吵醒。创客密码去了,白井想蹭网的计划失败了。大概今年考的实在太差,陈平都不好意思出场,金长林单口相声了一个多小时。我十点多到(没办法,浙南公共交通就这样),金长林还在奋战800人。 当时800人里两人一位的很多。很多人头摆在过道和门口。我简单地听了下。基本就是什么什么不要,扫盲类型的授课。因为我到的比较迟,有些没听到。但是还是可以看到金长林面前摊着好些A4纸。满满的要点和提词。真的厉害。 比较有趣的是我刚到的时候听到的几个“不要”: 不要非沿海地区不去。哈尔滨、西安、成都、重庆都有好学校。东北西北好的工科学校很多。 不要因为要好的同学报了这个学校就跟过去。比如有些同学高中阶段就男女关系很好的,不要跟过去。因为好的大学里你能找到更好的、更适合的。 与之相对的“要”:适合自己的、能上的好学校。 还有就是些操作上的。站得受不了,我就跑了。听说后面是给力教育的老师。又在那里扯。虽然7000名冲武大还是有点道理的。扯得让听众怀疑自己是不是可以北大清华搞一搞。 中午吃了饭,在创客吹了吹空调,休息了一下。然后就是去高校招生咨询会。其实也没几个学校。都是211以上(除了国际关系学院和省内和中外合作)。 咨询会借温藏的一句话说就是: 人人从从众众我众众从从人人 其实没那么夸张。春运比这拥挤一百倍。就是今天天气闷热,汗笼在身上。恨不得把消防栓开了冲凉。大概问了几个一定考不上的学校。唉连摸都应该摸不上。 白井考得也不好。想跟我填的大学差不多。虽然他成绩还是比我低几分。 问了些一定能上的学校。说真的也不是特喜欢。特喜欢的都考不上。最初目标是上交,再见了。然后定位了一下是华师和成电,さよなら。然后就只好去东北大学这一档的985了。虽然我知道很多人甚至考不到985,但是毕竟他们也有他们的幸福和梦想——大家一样的是努力和辛苦,不一样的是理想和未来。别人真的怎么填,讲起来和我也没太大关系。我也不是那种会登上别人账号改志愿的那种人。 其实这个咨询会对我也没什么用,因为前几天一直在研究和预测,几个招生人员给我的信息和我自己找的以及推测的差不多。当初陈平说一模后阿猫阿狗就都知道了,现在是高考完上什么大学就基本知道了,不考虑自招三一什么的。 也许对别人有用吧。他们可能一听:诶,这大学可以啊。就去了。ZH大概考得不好——或者就干脆是在家浪惯了,让他爸爸来。Z叔叔对我很友好。但是我看他的神色,还是敢没有问ZH到底考得怎么样。他毕竟选考爆炸,平日里语数英也就不怎么样。没有掉队到二段就很好了。 希望大家都有美好的明天吧。都要有好大学读啊。
-
【腐朽的小布尔乔亚】拍照和毕业酒会
不喷不舒服。 今天我正式要告别高中同学——屁咧!还有志愿填报会见个面、出去比赛带个车震王。 讨厌归讨厌,但是要和这些可爱而又有点小作的老师们分别还是比较可惜的。我不讨厌老师。好在24号应该还能欣赏HZ卓越的单口相声,或者明明应该金长林和陈平共同演绎的双口相声变成的陈平的单口相声。 然而为什么要拍照呢?我还是很怀疑家委会只是单纯地跟风和想把钱花完。几个摄影师,不客气地说,都又蠢且笨。当然他们的专业本行倒是不赖,拍照技术的确不错——人家吃这碗饭呐。然而各种安排,效率低下,顾头不顾腚。虽然这可能不赖他们——3班无组织无纪律那可是有名的。在各位的机智和活跃下面,他们仅有的逗趣的、想引起我们注意的话都显得智障而苍白。为了引起注意不是大喊“最后一次和女/男同学**的机会”(*内自填,你们发挥的我概不负责)就是“他(指着拿相机的那位)黑不黑”或者“老师帅不帅”或者“女生美不美”,无趣。中国人吃口饭都不容易啊。留点口德。 还有换什么“班服”这才不是我儿子HJ精心设计的那几款而是摄影师们和家长协调后租来的地摊货拍什么集体照啦、组合照啦。真的觉得很尬而且很丑。加上在学子广场上拍,高一高二下课了就强势围观。怕不是要后缀数组窜天猴。 唯一让我心情好一点的就是带了laptop过去可以在等待的间隔来两把东方。还有就是机械键盘被强势围观装逼成功。还有就是下午手机到了Sony大法好 我的个人照怕不是会尬上天【SCI年度最佳论文】关于什么叫做温州中学宅男和镇守府司令官。 本来想向别人借cos装的。结果只有女装能立刻借到。不,我不会响应某人的号召穿女装做dalao的。 中午阿外楼。哇真的是小布尔乔亚向往的生活。金碧辉煌,低调奢华,内涵有没有就不知道了。虽然我不是第一次来阿外楼,但是还是想说: 这都是人民大众的血汗堆积起来的。 吃的菜很奢华。然而并没有吃多少,因为在狂喝rio。敬酒不停。老师同学轮番上阵。有点醉了。真的有点醉,脑子不清醒了一个来小时。好在我最近在修仙,这点控制力还是在的,没有断片。啤皮的就没喝。不然真要抬回去。 真的很感谢老师。感谢HZ,感谢ZM,感谢LF,感谢CP,感谢老罗,感谢小薇,感谢微伐。本当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只睡了三个小时真的不行。可是现在还在赶这篇稿子。已经是翌日了。 比较有趣的就是架着班里的CP(此CP非彼CP)去喝交杯酒。很可惜也很高兴没有我,本来可能会被架起来去喝的。当初还是too young,拒绝了人家的好意真的有吗?存疑。都是疯传。别自作多情。大家都起哄,拍照,传视频——第一个就是我,流量dalao才敢传。总共有3对“新人”惨遭绑架。是的阿姨她妈虽然在场但是阿姨上场时被迫掩上了脸。 我还是不赞成这种事情。虽然喜闻乐见,但是当事人还是真的很不舒服。即便是真的有暧昧关系,也太过。这还是一种对人权的践踏,不过是换了一个比较让人容易接受的外衣。和阿人、闹洞房差不多。 散就散了吧。别回忆太多。路还长着呢。